旅游服务 ◆ 会议接待

0335-3159666

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 > 景点详情

桂林漓江民俗风情园

桂林漓江民俗风情园
开放时间: 8:30-21:30。

门票信息: 白天45元(仅供参考);晚上60元(仅供参考)。    

景点地址:在美丽的漓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交通信息:     1、乘13、14路至解放桥下车,沿临江路向北步行5分钟即到。    &#     1、乘13、14路至解放桥下车,沿临江路向北步行5分钟即到。     2、乘58路免费公交车。

桂林漓江民俗风情园简介:

座落在美丽的漓江与小东江汇合处的漓江民俗风情园,由桂林山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经营。园内集中了广西四个主要少数民族壮、侗、苗、瑶的民族建筑、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是一座融观赏性、刺激性和参与性于一体的综合娱乐场所。杉木青瓦,屋檐层叠,古朴曲雅的民族寨楼,鼓楼和风雨桥,极富民俗色彩的图腾柱群;醇香的过寨酒,独特的民族婚礼"背新娘",浓厚质朴的民俗气息,都会让你涤尽尘虑,流连忘返。广场演出原始粗犷,场景壮观,有壮族的板鞋舞,苗族的芦笙踩堂,侗族的多耶等参与性节目;斗鸡、斗马、上刀山、射弩等民族游乐活动充满刺激和奇趣;综合演出厅每晚都为您献上一台具有浓郁少数民族地方色彩的歌舞表演,硬气功、绝技表演和民族服饰展示,尽情领略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
民俗风情
苗族风情
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无统一节期,一般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丑(牛)亥(猪)日。桂北苗族则在农历十二月。节日早起开门后,要放鞭炮或用鸟铳对天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有些地方还举行盛大的斗牛、赛马活动。芦笙踩堂是苗家年节的传统娱乐,男青年们组成芦笙队,大小芦笙一齐吹响,几里外都能听到。芦笙音调悠扬,轻快宏亮,振奋人心,充满活力。姑娘们着节日盛装,头戴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节拍,翩翩起舞。通过踩堂,男女青年自由选择情侣,芦笙吹得出色的后生,很快会赢得姑娘的青睐,得到纯洁的爱情。
三江侗族
能歌善舞,音乐形式多种多样,民间活动丰富多彩。悠扬的琵琶歌,悦耳的笛子歌、和谐的蝉歌动人心魄;“多耶”和芦笙踩堂场面热烈,蔚为壮观;传统的斗鸟节、斗牛节和花炮节深深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侗族传统的酸鱼、酸肉和油茶更是别具风味,地道的糯米酒醇香扑鼻,令人陶醉。侗族服饰极具特色,民间工艺品做工精细,技艺高超,种类繁多,深受宾朋喜爱。

目前三江共有风雨桥108座,鼓楼159座。主要景区有:程阳景区、孟江景区、老堡景区、丹洲景区、斗江景区和八江景区。程阳景区的程阳永济桥举世闻名,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江景区的马胖鼓楼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壮族婚俗
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的独特婚俗。
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离家并不情愿,是让人背走的。新娘出夫家,不坐轿,由十几位伴娘和歌手陪送。嫁送中必须有给新郎的一双鞋、一套衣服,给家婆、伯娘各人一块胸围,给家公、伯伯各人一条腰带。新娘到达夫家,要踏着临时搭的竹梯上楼,再走过为她架的“新桥”进入洞房。

融水苗族
融水拥有苗、瑶、侗、壮、汉等多种民族,全县人口48万,苗族占38%,故俗称大苗山。这里民族节日多姿多彩:有正月十三的芦笙节、正有十六的古龙坡会,正月十七的芒哥节、二月初二的抢花炮、三月初三的唱龙亭、四月二十四的廿四炮、六月初六的新禾节,还有苗年、斗马节、闹鱼节等。那多姿多彩的芦笙踩堂、拉鼓、芒哥、踩脚求爱等风情,令人赏心悦目,还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斗马,令人动魄惊心。这些原始古朴的节目,与独特的木楼建筑,手工精巧的服饰、别有风味的民族餐饮,奇异的恋爱婚俗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

看点:

鼓楼

据侗族古歌记载,侗族祖先每迁一地必先建鼓楼,人则搭临时窝棚暂住,待古楼建成之后始建各家楼房,各户楼房都不得高过鼓楼,鼓楼是集体权威的象征。侗族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艺术,也是侗寨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有“见到鼓楼,必是侗寨”之说。
侗族建鼓楼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兴旺的标志。因此侗寨修建鼓楼是全寨所有人的共同荣誉和意愿,寨中人民把它当作一件喜庆大事来看待,家家为此出钱出力。侗族的鼓楼是按族姓分别建造的,一个族姓一座鼓楼。
有鼓楼处便是侗乡,鼓楼是侗乡最主要象征,没有鼓楼,就没有侗族的生活。侗乡鼓楼完全以木材建构,不用一砖一石一铁钉,整座鼓楼都以木榫、木栓穿合,极富朴实之美。鼓楼顶层悬挂一个长形细腰的牛皮大鼓,鼓楼就是因此得名。如遇兵匪骚乱劫掠,或发生寨火,族首便派人上楼击鼓求援。
风雨桥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侗家人,有侗家人就有风雨桥。风雨桥亦称花桥,是侗族的一种交通风俗。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蔑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
风雨桥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
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不过在众多的风雨桥中,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这种风雨桥于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楼阁飞檐重叠,少的有三层,多的达五层。桥身庄重巍峨,如巨龙卧江,气吞山河,十分壮观。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位,可供人们憩息。桥壁上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图案,形象诙谐洒脱,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据传,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之意。
由跨河过溪的桥不仅是交通渠道,也是年轻男女谈情说爱,以及人们休憩的去处,风雨桥因而成为极富诗意的侗桥景致。
板鞋舞
板鞋舞是生长于壮族民间艺术沃土上的一朵瑰丽奇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力丰富,它借助道具敲打和音乐伴奏,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姿。一般由九位壮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组,穿着六只近两米长的板鞋,踏着优美的旋律走动,险象环生,饶有风趣,随着乐曲转换,姑娘小伙们还能穿着长板鞋欢快地跳起现代三步舞。
“板鞋舞”起源于明朝广西那地土司的木枷练兵法。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浙沿海,明王朝要广西出兵,广西要那地土州出三百兵士灭倭寇。土司罗武杰立即征招三百人进行训练,新兵初次操练,步伐很难一致,土司下令用木枷将新兵的双脚夹住,三人连成一伍,九人排成方队,统一步伐,只能向前,不准后退。经过严格训练后,这支队伍战法独特,勇猛顽强,为平倭寇立下了功劳。从此,三人木枷练兵法流行民间,演变成“三人穿板鞋”比赛。三人穿板鞋这项体育比赛项目经过艺术加工,发展成了“板鞋舞”。
在壮族的文体技艺中最妙趣横生的就是像军阵般有威有势的“板鞋竞技”和“扳鞋舞”。板鞋竞技是以几个人为一队,大家同穿一对长板鞋赛跑;参加者必须步调一致,同心全力,谁要是一个不少心,就会令全队人仰马翻。相传板鞋舞源自明代。嘉靖年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领广西郎兵赴浙江抗击倭寇,她用三人缚腿赛跑的方法训练郎兵,使得军纪严明、同心协力,后来便演变成这种有趣的运动了。
斗马
斗马是融水苗族的传统娱乐活动,各种节日期间均常常举行。现以每年12月26至28日的斗马节最为隆重。节日头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糯米饭、酿甜酒,还要到田间放水捉鱼,煮鲜鱼粥招待来自远方的亲友。第二天至第三天举行斗马和赛马活动。
斗马是一项非常惊险、激烈、引人入胜的比赛。上午10时许,斗马场周围人山人海,在一排“过山冲”土枪响过之后,在芦笙队、舞狮队的引导下,的马队雄赳赳地进入斗马场。几十匹精选出来的好马个个膘肥体壮,精神饱满。比赛开始,裁判宣布上场斗马名单,两列马队各牵出一马。松缰解带之后,两马便向对方猛扑过去,或相互撕咬,或翘蹄猛踢对方,或双脚腾空站立相峙。斗马场上烟尘滚滚,泥沙飞溅。紧张激烈的格斗场面令四周观众时而屏息宁气,时而欢呼雀跃、高声喝彩。经过若干回合的拼搏争斗,一匹马倒地或不战败走便决出胜负,接着另外两匹马入场比赛。斗马实行单淘汰制,第一轮获胜的马进入下一轮比赛。这样每一轮均有一半的马匹被淘汰出场,直至最后的两匹马一决雌雄,争夺冠军宝座。
比赛结束以后,人们要给获胜的马披红挂彩。马的主人在受到奖励的同时,更为自己拥有这样一匹勇敢、强悍的骏马而自豪和骄傲!

景点数据来自 桂林漓江民俗风情园

消息

返回顶部